看到電影版一堆討論 還有聽到網路上超棒的原聲帶
實在忍不住等到下集上映昨天就先去看了
照慣例的 又遲到了幾分鐘 似乎錯過青年莫那一開始出草的畫面
遲到的壞習慣要痛下決心戒掉呀...
這是一部很棒的片 有導演願意拍出這樣的主題
讓原住民文化與可以被看見 我會強力推薦身邊的人去看
讓類似的主題能有更多的機會搬上螢光前.
防雷頁 以下有洩漏劇情---------------------------------------------------------------------------------------
整體來說 比我預想的好
這樣的冷門歷史事件很怕被拍壞
還好沒拍的像[阿凡達]過度的二元對立而簡化
也不像[1895]有頭沒尾 很沒誠意
或著像[300壯士]一樣讓賽德克人開無雙外掛 把莫那打造成英雄神話
魏導很有勇氣、不俗媚地敘說了一個故事
儘管一個漢人導演看法與角度上必然與事件遺族 或是道澤群有所落差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不同立場解析的角度也不一樣
他要拍得不是記錄片 也不是人類學者要做研究 而是一部電影
就以一個通俗的大眾藝術或娛樂來說 我想是成功了(如果成敗不是以票房定義的話)
這部電影引起了話題的熱潮 感動了許多人、產生共鳴
大二時看了五分鐘預告片時即被這個主題吸引而開始去翻閱相關資料
更在隔幾年開了一隊親自造訪事件發生地的岩窟、古戰場
以及電影中吉村被殺的再生山駐在所去尋訪遺址
現在這段歷史活現在眼前時 看了真的不只是感動可以形容
裡面的駐在所與場景相信有爬山的朋友應該都不陌生
走過奇萊南或能高越嶺西段 途中所經的幾個保線所即是當年的駐在所改建
電影中他們在起事當天凌晨切斷日人往東部的聯繫
而日方接獲消息後 即從東部派遣一隻現代化軍隊 拖著大砲來夾擊
那條路 是現今的能高越嶺道
毀壞的駐在所 就是現今耳熟能詳,包括雲海保線所(尾上駐在所)、
天池山莊(能高駐在所)等在內的日人設施
在梅峰小鳥隊工作過的人一定對裡面的原住民工友大哥有印象吧
他們是春陽人 但不是事件的遺族而是道澤群的後裔
春陽村就是電影裡面 初子爸爸 荷哥(Hogo)社頭目的所在地
(不過在霧社事件被遷村後 這塊地被賞給道澤群的人)
----------------------------------------------------------------------
再來講講電影中的一些缺點吧:
1. 動物有點假 一開始的繡眼畫眉還有山羊明顯看得出動畫痕跡
這些動物應該可以去動物園或養殖場借幾隻來拍吧
但還是遠勝過 風中緋櫻 以小白兔當獵物(看到這我快冏rz了...)
還有以綠繡眼代替繡眼畫眉來的好多了
公視的風中緋櫻雖說是小成本的連續劇 但考究上太過沒有誠意了
2. 取景的海拔實在太低了 馬赫坡社也就是現今的廬山溫泉位於中海拔
的殼斗科櫟樹林帶 即使在戰役發生地點的人止關或姊妹原也分別在8-1000M之間
不過大部分戰爭場景的植群看來都是在多蕨類、鳥巢蕨與姑婆芋的環境中
看起來約莫在烏來或哈盆的海拔高度。另外有一幕獵取水鹿的,
看到水鹿出現在海拔這麼低的地方也覺得實在突兀
還有中年莫那在瀑布水邊背籠裡的黃藤..這不是低海拔的特產嗎
怎麼會出現霧社山區... 看到很多山棕也讓我很不能接受
3. 我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在於 在於女性與家眷或者說生活場景的戲分太少了
這是可以用來補足電影中血肉之處 也可以突顯出整部戲的張力
特別是男人們瞞著女人、小孩起事前 一定有所徵兆
女性角色在日人統治前後的變化應該可以是很好的主題
呈現出被納入殖民統治後的生活改變
日人家眷的戲也太少了 族人出草的對象有許多都是生活中熟識的日人吧
他們日常生活之間怎麼互動呢? 在下手時就是如此乾脆嗎不會猶疑嗎
如果是平日關係不錯或很好的呢 會不會有人私下偷偷幫助他們呢
4. 關於小島這個角色的定位問題 在第一集中看起來就像是個大好人、好先生
也願意學習賽德克語深入與部落溝通 周旋
不過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執行長官的政策教化、同化他們
那有沒有可能日警本身相當同情他們卻又不得處在矛盾的掙扎裡執行上級的交代呢
我覺得電影第一集的日警中只呈現出個人性格中好或壞的一面 缺乏這樣人性的矛盾
(或者說把在日警與部落互動上 過度放大了日警個人性格問題)
但卻沒有把日警這樣的第一線從業人員 為了有效管理部落
與化解衝突這樣的政治性動機跟策略拍出來 是過於簡化了
如果能結合日方利用敵隊部落間既有的嫌隙 以巧妙的手段離間
補述這一部分的緣由 也能讓後面 道澤群願意協助日人的動機與緣由更讓人可以理解
而不會被簡單化約為 小島先生為了報妻女被殺之仇而憤怒的報復
因為這向來是日人治理山地 以蕃制蕃的一貫手法
" 新石器時代的思維 碰到現代化國家機器 無疑是以卵擊石呀5. 或許導演想講的太多了 只能看到事件中比較至關緊要的片段
那時候國族概念才在亞洲剛萌芽 台灣山林尚未被納入世界體系當中
認同僅限於部落的攻守與姻親同盟間 超過這範圍就是敵人
賽德克或泰雅對他們來說不是族名 只是一種自視為"人"的代稱
如果我們以同族相殘的眼光去看待 那就是拿明朝的劍去斬清朝的官了"
雖然明言了許多族人們的處境 台詞設計也很好 但以電影的表現形式來說
我個人偏好是以視覺的方式感知這些(電影不是就是用看的視覺藝術嗎)
另外是題材拿捏的部分 我覺得前頭的台灣歷史都可以省略掉 姊妹原事件也是
另外很好奇 一開始日人攻進的城牆是哪裡? 台北城是開門迎接 新竹嗎?
桃竹苗應該講客語才對
---------------------------------------------------------------------------------------------------------
在電影版很多負評不外是太血腥 或者是看不懂 無法理解出草文化等等
還有一些歷史背景的交代太多太雜、這固然是電影無法在短短有限的時間讓人清楚
否則就成了Discovery的記錄片。再來砍殺的畫面固然血腥,但當代文明社會用自
以為是的觀點、隱形的手在默默做著比實際屠殺規模還要更大的滅族、滅文化行動
,我們看不到但這難道不是更血腥嗎? 不是把眼睛遮起來這些事情就消失、
世界就會和諧的。
不可否認電影很多片段若是缺法相關知識與了解可能會霧颯颯
或是感受不到劇組的細心處理 但也是我們自已的悲哀。
(例如莫那刀鞘上頭髮的數量變化 從第一次出草到成為頭目一直到中年時
的一大把頭髮。 一根頭髮代表砍掉的一個人頭,一大束頭髮可是戰功彪炳的英雄呢)
為什麼是法國葡萄酒登上高級餐廳的大雅之堂 而不是被原住民視為珍饈的飛鼠腸?
我們也可以看到歐洲的交響樂成為國家音樂廳的常客
但卻絕少看到布農的八部合音 、泰雅的口簧琴或是其他民族的古老吟唱
登上舞台。 西方文明在近代500年的強勢發展已經我們接受這些文化變成理所當然
但社會主流卻對於自己身旁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不甚了解 甚至視之為下等
即使近代民進黨執政後編寫的台灣史 也不過是大閩南中心沙文主義的觀點
這部分已經有人寫了一篇不錯的長文 我就不多說了這樣的本位主義以及缺乏了解及同理心恐怕是造成觀眾對於這部電影有所隔閡的主因
[討論] 在看《賽德克.巴萊》前要先做功課?
希望《賽德克.巴萊》一片可以敲開這塊社會中屏障的巨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